近日以來復旦研究生投毒案廣受大家關注,據悉復旦在讀研究生黃洋疑遭寢室飲水機投毒,經多天搶救無效與4月16日下午死亡,同寢室友有投毒嫌疑被刑拘。目前初步確定毒物為N-二甲基亞硝胺。但*為恐怖的事,在黃洋毒發入院后的一段時間里,醫院并沒有診斷或確定毒物,后在陌生短信提示下警方*終確認毒物為N-二甲基亞硝胺。網友根據百度問答記錄猜測,這次是投毒人事前多次在百度問答中詢問N-二甲基亞硝胺特毒性及相關特點,由此專業人士分析,投毒人可能是投毒劑量算錯,如果減小到適當投毒劑量,可能會出現幾個月后,該同學病發去世,而警方仍無法發現絲毫作案痕跡。在此,我們為大家介紹N-二甲基亞硝胺的毒理學特點及中毒防護措施。
N-二甲基亞硝胺主要就是作為實驗室藥品使用,主要作用是誘導肝損傷、肝癌的動物模型,一般在實驗中常用于誘導小鼠肝癌,對于人和動物,它都有明顯的肝損害作用。急性中毒可以引起急性肝損傷,較小劑量的長期接觸也可以導致肝損傷,并且有致癌作用,大劑量會直接死亡。同時,所有亞硝胺類化學品均具有致癌性:①致癌性強,小劑量一次給藥即可致癌;②對多種動物(包括猴、豚鼠等不易誘發腫瘤的動物)的許多器官(包括食管、腦、鼻竇等不易引起癌的器官)能致癌,甚至可以通過胎盤致癌,如給懷孕大鼠以二乙基亞硝胺(Diethy lnitrosamine,DEN)可比較快地引起仔鼠的神經膠質細胞瘤;③具有不同結構的亞硝胺有明顯的器官親和性,例如二甲基亞硝胺等對稱的衍生物常引起肝癌,不對稱的亞硝胺如甲基芐基亞硝胺常誘發食管癌;在大鼠,二丁基亞硝胺能引起膀胱癌,二戊基亞硝胺能誘發肺癌,而N-甲基-N-硝基-N1-亞硝基胍則能引起胃腸癌。
根據美國CDC的資料顯示,有過蓄意N-二甲基亞硝胺投毒引起的中毒報告,中毒者可發生嚴重的肝損傷并伴發內出血死亡(內出血應該是繼發的彌漫性血管內凝血(DIC)造成的)。
一、N-二甲基亞硝胺健康危害途徑:
1、侵入途徑:吸入、食入、經皮吸收。
2、健康危害:對眼睛、皮膚的刺激作用。攝入、吸入或經皮膚吸收可能致死,接觸可引起肝、腎損害。
二、毒理學特點:
毒性:屬高毒類。
急性毒性:LD5058mg/kg(大鼠經口);LC5078ppm 4小時(大鼠吸入);小鼠吸入120mg/m3×4小時,1/10死亡(1日);大鼠吸入460mg/m3×4小時,10/10死亡(2~4日)
亞急性和慢性毒性:兔經口20ppm×10周,而后30ppm×4周,進而50ppm×8周,出現肝損害,11周和12周發生死亡。
致突變性:Ames試驗鼠傷寒沙門氏菌陽性。基因突變,哺乳動物小鼠**肉瘤細胞陽性;果蠅隱性伴性致死陽性。
致畸性:體外細胞遺傳損傷,中國倉鼠細胞染色體畸變陽性;體內細胞遺傳損傷,嚙齒動物骨髓細胞染色體畸變陽性。
致癌性:IARC列為對實驗動物有足夠證據致癌物。小鼠吸入*小中毒濃度200μg/m3(26周,連續)致癌陽性;小鼠經口*小中毒劑量370mg/kg(56周,連續)致癌陽性。
那么在生活中,我們應該注意怎樣的防護呢?首先我們從其物理化學特點來看,根據MSDS資料顯示,N-二甲基亞硝胺具有以下特點:蒸汽壓: 61℃,溶解性: 溶于水、乙醇,穩定性:穩定,外觀與性狀:黃色液體。由于其具有很好的水溶性和較高的蒸汽壓,所以可在常溫下溶于水,不過根據其外觀為黃色,具有一定刺激型氣味,且蒸汽壓為61℃,我們即可總結以下兩點防護要點:1、與陌生人見面時盡量飲用白開水;2、不飲用帶有異味和異色的水;3、要盡量飲用現燒開的水。特別是保持引用現燒開的水的習慣很重要。當然,這些都是防備陌生人投毒的可能,像此次復旦大學投毒案中的情況確實很難防備,但應學會和了解一下中毒后的急救措施。
皮膚接觸:脫去污染的衣著,用流動清水沖洗。
眼睛接觸:立即提起眼瞼,用流動清水沖洗。
吸入: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。保持呼吸道通暢。必要時進行人工呼吸,就醫。
食入:誤服者洗胃。